“病耻感”——隔在我们和治愈之间的一道墙 |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24-03-01 | 浏览:404次 ] |
病耻感--难言的痛苦 病耻感一词在医学领域被指代为精神疾病患者所表现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当公众贬低或歧视精神疾病患者时,患者和家属均可能产生“病耻感”。他们可能会担心受人歧视,进而抱着侥幸心理找出各种原因和证据否认或掩饰病情,耽误很久才就医,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调查的深入我们可以发现:精神疾病离我们每一个人都不遥远。 精神障碍--心理上的感冒 1.增长的患病率 2022年6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世界精神卫生报告:向所有人享有精神卫生服务转型》。全球有9.7亿人患精神障碍,意味着每8个人中,就有1个患精神障碍。 在中国,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高达16.6%,我国儿童青少年整体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 从儿童到成人,心理问题已经像感冒一样普遍。 2.疾病能够治愈 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焦虑症和抑郁症都是十分常见的精神障碍,突发事件和长期压力都可能导致我们成为精神疾病患者。从整个精神病学来讲,多数精神疾病能够治愈。例如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中毒性精神病等都有明确的原因,只要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精神症状就会缓解。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以及部分的神经症,发病与心理因素相关,以心理治疗为主,配合一定药物,也能恢复到正常工作和学习的水平。 3.感冒没那么可怕 对大多数人来说,精神疾病就像得了一场感冒,远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可怕。只是我们需要给予“心理感冒”多一些理解和勇气。 打破病耻感,求助专业人员 1.打破病耻感,需要接纳 如果怀疑自己或家人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要去专业医疗机构接受诊断与治疗。没有人绝对的完美,同样没有人绝对的健康,我们没有什么不一样,只是生病了。如果孩子出现了心理或精神问题,不要武断地认为孩子只是为了寻求关注或认为孩子无能,及时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2.打破病耻感,需要勇气 被确诊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应及时接受正规治疗。除接受心理治疗和精神疾病康复治疗外,对于药物治疗也要遵照医嘱,全程不间断按时按量服药。勇敢正视你接受治疗时身边的人的问候和关心,也许有些人会指指点点,但很有可能只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尽管也会有悲哀、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3.打破病耻感,需要包容 作为患者的朋友和家人,要抛却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偏见,要对患者给予包容与支持,帮助他们早日恢复。作为社会的成员,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尊重每一个精神障碍患者。 从现在开始,正视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碍,认识到精神疾病的普遍性,相信科学规范的诊疗手段。 精神健康由你我共同守护!
|
打印 | 关闭 |